预制舱的集中布线是实现其模块化、智能化运行的核心环节,需兼顾安全性、规范性与可维护性,具体实施要点如下:

一、集中布线的核心原则

  1. 分层分区,功能隔离
    按 “强电、弱电、信号” 三类线路分层布置:高压动力电缆(如 10kV 及以上)走舱体底部独立电缆沟,采用防火桥架隔离;二次控制电缆(如继电保护、测控回路)沿舱壁两侧的金属线槽敷设;智能传感信号线(如温湿度、局放监测)穿屏蔽管,与强电线路保持≥30cm 间距,避免电磁干扰。
  2. 标准化路径,冗余设计
    所有线路需按预制舱出厂设计的路由走向铺设,使用统一规格的线槽、管卡固定(间距≤1.5m),转弯处做圆弧处理减少磨损;预留 20%~30% 的线缆冗余长度,方便后期设备更换或扩容,同时在电缆两端粘贴防水标签(注明回路编号、用途、规格)。

二、关键布线细节

  • 高压电缆处理:35kV 及以上电缆需做终端头绝缘处理(采用冷缩或热缩工艺),并在接头处加装应力锥,避免局部电场集中;电缆沟内设置防火隔板与排水坡度(≥5°),沟底铺设鹅卵石防火层。
  • 弱电与信号线:控制电缆选用屏蔽双绞线,两端接地(接地电阻≤4Ω);智能模块(如边缘计算终端、通信网关)的网线、光纤需走独立光纤槽,弯曲半径≥10 倍线缆直径,接口处用防水接头密封。
  • 舱间互联:多舱体拼接时,舱间电缆通过预埋的防水对接插件连接,插件需具备 IP65 防护等级,对接后用防火泥封堵缝隙,防止雨水、灰尘侵入。

三、安全与运维保障

  • 防火阻燃:所有线槽、电缆均采用阻燃材料(如难燃 B1 级),穿越舱体隔板处加装防火封堵模块;在电缆密集区设置感温火灾探测器,联动舱内灭火装置。
  • 可追溯性:绘制详细的布线竣工图(含三维走向),并将线路信息录入预制舱智能管理系统,通过扫码即可查询线缆参数、敷设时间及维护记录,提升运维效率。

通过科学的集中布线设计,预制舱能实现 “线路无交叉、信号无干扰、故障易定位”,为其快速投运与长期稳定运行奠定基础。

辽宁预制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