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设计背景与防雪必要性
在寒冷多雪地区,降雪对预制舱的安全运行构成显著威胁:一方面,积雪长期堆积会导致舱体顶部荷载超标,可能引发舱顶变形、结构开裂,甚至出现坍塌风险;另一方面,积雪融化后形成的融水若渗入舱体缝隙,会导致舱内湿度升高,引发设备凝露、金属部件腐蚀,影响电力、储能等核心设备的绝缘性能与使用寿命。此外,积雪覆盖舱体通风口、检修门时,还会阻碍设备散热与日常运维。因此,针对预制舱的防雪设计需兼顾 “积雪清除” 与 “融水防护”,从结构、功能、材料等多维度构建防护体系,确保极端降雪天气下舱体安全与设备稳定。
二、降雪对预制舱的核心危害分析
(一)结构荷载超限风险
降雪形成的静荷载会持续作用于预制舱顶部:根据气象数据,干雪密度约为 100-200kg/m²,湿雪密度可达 300-500kg/m²,若积雪厚度超过 30cm,单平米荷载可突破 150kg。若预制舱顶部结构未做强化设计,长期超载会导致舱顶檩条弯曲、面板凹陷,严重时破坏舱体整体承重结构,引发安全事故。
(二)融水渗透与设备损坏
积雪融化过程中,融水易通过以下路径侵入舱内:一是舱体拼装缝隙(如顶板拼接处、门窗边框),若密封措施不到位,融水会直接渗入舱内;二是舱顶排水系统堵塞时,积水会沿舱壁缝隙渗透至保温层,导致保温性能下降,同时引发舱内凝露,造成设备绝缘电阻降低、线路短路等故障。
(三)运维与散热受阻
积雪覆盖预制舱检修门、爬梯时,会阻碍运维人员进出,延误故障处理;若积雪堵塞舱体通风口、散热百叶窗,会导致舱内散热效率下降,夏季高温时可能引发设备过热跳闸,冬季则可能因通风不畅加剧凝露问题。
三、防雪措施核心设计方案
(一)舱顶结构优化:从源头减少积雪堆积
1. 合理设计屋面坡度
根据当地降雪量确定屋面坡度:降雪量较小地区(年降雪量<500mm),屋面坡度宜为 15°-20°;降雪量较大地区(年降雪量≥500mm),坡度需提升至 25°-30°,利用重力作用加速积雪滑落,避免积雪长期滞留。同时,屋面边缘需设置 10-15cm 高的挡雪檐,防止积雪滑落时砸伤周边设备或人员。
2. 强化顶部承重能力
针对积雪荷载,对舱顶结构进行专项强化:采用 Q355B 级高强度型钢作为檩条,间距控制在 600-800mm,确保檩条抗弯强度满足 2.5kN/m² 以上的荷载要求;舱顶面板选用厚度≥0.8mm 的彩钢板(覆铝锌层,防腐等级≥AZ150),并在面板下方铺设 1.2mm 厚镀锌钢板作为支撑,提升整体抗变形能力。
3. 增设主动除雪装置
  • 电加热融雪系统:在舱顶面板下方敷设自限温电加热带(功率密度 20-30W/m²),加热带沿屋面坡度方向布置,间距 500-600mm,配备温控器(设定温度 0℃启动、5℃停止),降雪时自动启动,融化积雪并防止结冰。
  • 机械除雪机构:对于大型预制舱(舱顶面积>20m²),可在舱顶两侧安装导轨式除雪刮板,通过电机驱动刮板沿屋面滑动,清除厚度>10cm 的积雪,刮板边缘采用橡胶材质,避免划伤舱顶面板。
(二)排水系统设计:高效疏导融水与积雪
1. 屋面排水路径规划
采用 “天沟 + 落水管” 组合排水方式:在舱顶两侧设置内天沟(宽度≥200mm,深度≥150mm),天沟坡度控制在 3‰-5‰,确保融水快速流向落水管;落水管选用 Φ110mm 的 UPVC 管(壁厚≥3.2mm),每 3-4m 设置一根,落水管底部延伸至舱体外侧 1.5m 处,避免融水在舱体基础周边堆积结冰。
2. 防堵塞与防冻保护
  • 天沟防堵塞:在天沟内铺设不锈钢滤网(孔径 5mm),阻挡树枝、落叶等杂物进入;天沟末端设置可拆卸的清淤口,便于定期清理淤积物。
  • 落水管防冻:在落水管外侧包裹 30mm 厚的聚氨酯保温层(导热系数≤0.024W/(m・K)),并在保温层内敷设伴热带(功率 15W/m),低温时启动伴热,防止管内融水结冰堵塞。
(三)舱体密封与防护:阻断融水渗透路径
1. 拼装缝隙密封处理
预制舱拼装时,针对不同部位采用专项密封措施:
  • 顶板拼接处:采用 “双道密封”,内侧敷设丁基橡胶防水胶带(宽度 50mm),外侧打耐候硅酮密封胶(抗紫外线等级≥UV8,耐温范围 - 40℃-80℃),确保缝隙无渗水风险。
  • 门窗边框:安装三元乙丙密封条(截面尺寸 10mm×20mm),密封条与边框贴合面需涂抹密封胶,同时在门窗外侧设置挡水沿(高度≥10mm),防止融水沿边框渗入。
2. 基础与舱壁防护
  • 预制舱基础采用高出地面 300mm 的混凝土台,基础周边设置宽 200mm、深 150mm 的排水明沟,沟内铺设卵石(粒径 50-80mm),加速融水排放。
  • 舱壁底部(距地面 500mm 高度内)采用厚度≥1.5mm 的镀锌钢板包裹,钢板表面涂刷防腐涂料(耐盐雾等级≥1000h),防止融水浸泡导致舱壁腐蚀。
(四)材料选择:提升防雪与耐候性能
1. 舱顶面板材料
优先选用 “彩钢板 + 保温层 + 背板” 复合面板,其中:
  • 外层彩钢板:选用氟碳涂层彩钢板(涂层厚度≥25μm),具有优异的抗紫外线、抗积雪冲刷性能,表面光滑度高(光泽度≤30°),减少积雪附着力。
  • 保温层:采用 50mm 厚挤塑聚苯板(XPS,导热系数≤0.030W/(m・K)),兼具保温与防水性能,避免积雪融化导致保温层受潮失效。
2. 除雪辅助材料
  • 电加热带:选用自限温 PTC 加热带(耐温范围 - 60℃-120℃),具有过载保护功能,避免局部过热损坏舱顶结构。
  • 密封材料:优先选用符合 GB/T 14683 标准的硅酮密封胶,确保在低温环境下(-40℃)仍能保持弹性,避免密封失效。
四、实际案例:高降雪地区预制舱防雪设计应用
(一)项目背景
某北方地区 35kV 预制舱变电站,当地年降雪量约 800mm,极端积雪厚度可达 50cm,冬季最低温度 - 30℃,需针对强降雪天气设计专项防雪方案。
(二)实施方案
  1. 舱顶结构:采用 30° 屋面坡度,檩条选用 Q355B 型钢(间距 600mm),舱顶面板为 “0.8mm 氟碳彩钢板 + 50mm XPS 保温层 + 1.2mm 镀锌背板” 复合结构。
  1. 除雪系统:敷设自限温电加热带(功率 25W/m²),配备温控器与远程监控模块,可通过后台系统实时监测加热状态;舱顶两侧安装导轨式除雪刮板,手动 / 自动双模式控制。
  1. 排水系统:设置内天沟(宽度 250mm,坡度 5‰),落水管选用 Φ110mm UPVC 管(包裹 30mm 聚氨酯保温层 + 伴热带),基础周边设排水明沟。
  1. 密封处理:顶板拼接处采用 “丁基胶带 + 硅酮密封胶” 双道密封,门窗边框安装三元乙丙密封条,舱壁底部包裹镀锌钢板并涂刷防腐涂料。
(三)实施效果
冬季降雪期内,舱顶积雪 2 小时内可通过坡度自然滑落,剩余薄雪由电加热带融化,无积雪堆积现象;排水系统无堵塞、结冰情况,舱内湿度始终控制在 60% 以下,设备运行稳定,未出现因降雪导致的故障。
五、日常维护与巡检建议
  1. 降雪前检查:每年 10 月(降雪季来临前),检查电加热带通断状态、除雪刮板运行灵活性、密封胶是否开裂、排水系统是否通畅,确保防雪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。
  1. 降雪中监测: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观察舱顶积雪厚度(可安装雪深传感器),当积雪厚度超过 15cm 时,启动除雪刮板或电加热带;每 2 小时检查一次落水管排水情况,防止结冰堵塞。
  1. 降雪后维护:积雪融化后,清理天沟内的杂物与残留积雪,检查舱顶面板是否有变形、划痕,密封胶是否因冻融出现开裂,若发现问题及时修补。
六、总结与展望

预制舱的防雪设计需结合当地降雪量、温度等气象条件,从 “结构抗雪、主动除雪、排水防融、密封防渗” 四个维度构建综合防护体系,同时注重材料耐候性与设备可靠性。未来,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,可进一步引入 “雪深自动监测 + 除雪系统联动控制” 的智慧防雪方案,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数据,实现防雪措施的自动化、精准化运行,为预制舱在极端降雪天气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。

沈阳预制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