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次设备舱(含继电保护、测控、通信等敏感设备)与一次设备舱(含变压器、断路器、母线等强电磁辐射源)距离过近时,易因电磁耦合(传导、辐射)导致二次设备误动、数据失真甚至损坏。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源头抑制、路径阻隔、终端防护三个维度系统施策,结合空间布局优化、屏蔽强化、接地规范等技术手段,具体方案如下:
一、空间布局优化:减少电磁辐射耦合路径
通过合理规划舱体位置与相对方位,从物理空间上降低电磁辐射强度,是最基础的抗干扰措施。
1. 最小安全距离设置
根据一次设备的电压等级和功率,参照行业标准(如《DL/T 475-2017 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接线规则》《GB 50227-2017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》)设置最小间距:
- 110kV 及以下一次设备舱与二次设备舱间距建议≥5m;
- 220kV 及以上一次设备舱与二次设备舱间距建议≥8m;
- 若受场地限制无法满足,需通过强化屏蔽(见下文)补偿距离不足的影响。
2. 方位规避:避开强辐射方向
一次设备的电磁辐射具有方向性(如母线的纵向、变压器套管的轴向辐射最强),需优化二次设备舱的布置方位:
- 二次设备舱的敏感面(如柜门、墙体)避免正对一次设备的母线排列方向、套管出口方向、电抗器轴向等强辐射区域;
- 一次设备舱内的高压母线、断路器等核心辐射源,与二次设备舱的墙体尽量呈 90° 垂直布置,利用辐射方向性衰减电磁能量。
3. 增设中间屏障
在两舱之间设置电磁屏蔽屏障,阻断辐射传播路径:
- 采用高度≥2.5m 的金属屏蔽墙(材料为 3mm 厚镀锌钢板或铝合金板,接地电阻≤4Ω),屏蔽效能≥60dB(10MHz-1GHz 频段);
- 若场地允许,可种植高灌木或设置混凝土隔墙(内埋金属网),辅助衰减电磁辐射(尤其低频段)。
二、二次设备舱强化屏蔽:阻断辐射侵入
二次设备舱的墙体、门窗、接口是电磁辐射侵入的主要路径,需通过 “整体屏蔽 + 细节密封” 提升抗干扰能力。
1. 墙体屏蔽层升级
在原有复合墙体基础上强化电磁屏蔽设计:
- 材料升级:采用双层屏蔽结构(外层 1.2mm 镀锌钢板 + 内层 0.5mm 紫铜网),两层之间绝缘(避免涡流损耗),总屏蔽效能≥80dB(关键频段);
- 连续性保障:墙体拼接处采用导电胶条(导电率≥10⁵S/m)密封,缝隙宽度≤0.3mm;螺栓连接点加装导电垫圈,确保屏蔽层电气导通。
2. 薄弱部位专项处理
门窗、通风口、电缆入口等是屏蔽短板,需针对性优化:
- 屏蔽门:采用带导电毛刷的金属门,门框与舱体通过多点导电连接(如铜带跨接),关门后接触电阻≤5mΩ;
- 通风口:替换为波导通风窗(截止频率≤300MHz),其插入损耗≥60dB,同时满足 IP54 防护等级;
- 电缆入口:采用金属密封格兰头,电缆屏蔽层与格兰头可靠连接(屏蔽层露出长度≤10mm),入口处用导电胶密封缝隙。
3. 舱内局部屏蔽
对舱内高敏感设备(如继电保护屏、合并单元)额外加装局部屏蔽:
- 设备外罩采用 0.8mm 厚不锈钢板,与舱体接地铜排单点连接;
- 屏内电缆采用双层屏蔽电缆(内屏蔽接设备地,外屏蔽接舱体地),避免电磁耦合。
三、一次设备舱电磁抑制:从源头降低辐射
减少一次设备的电磁辐射强度,是解决干扰问题的根本手段。
1. 一次设备选型优化
优先选用低辐射设备,从源头控制电磁能量释放:
- 高压开关设备选用全封闭 GIS(气体绝缘开关设备),其金属外壳可将电磁辐射屏蔽在内部,外部场强≤5V/m(1m 处);
- 变压器选用低噪声、全密封型,套管加装金属屏蔽罩,降低套管处的高频辐射;
- 电抗器、电容器等感性设备,采用金属外壳封装,外壳可靠接地(接地电阻≤2Ω),衰减漏磁场。
2. 一次设备布线与接地优化
- 母线布置:高压母线采用穿管敷设(金属管直径≥母线直径 3 倍),或采用矩形母线并缩短相间距离,减少空间电磁场辐射;
- 接地强化:一次设备外壳、金属支架、电缆屏蔽层等均接入专用接地网,形成低阻抗回路(接地电阻≤1Ω),避免杂散电流产生的电磁辐射;
- 滤波措施:在一次设备电源进线处加装高频滤波器(截止频率≥10MHz),抑制开关操作产生的高频电磁干扰。
四、接地与等电位连接:消除传导干扰
电磁干扰可通过接地回路传导,需构建规范的接地系统,实现等电位隔离。
1. 独立接地与共用接地结合
- 二次设备舱设置专用接地网,与一次设备舱接地网通过接地干线连接(连接线截面积≥50mm² 铜缆),避免地电位差导致的干扰;
- 敏感设备(如保护装置)采用独立接地,接地引线长度≤2m,与舱体接地铜排单点连接,减少接地回路耦合。
2. 等电位连接强化
- 二次舱内设置环形接地铜排(截面积≥30mm²),舱体金属结构、屏蔽层、设备外壳、门窗等均与铜排可靠连接(连接电阻≤0.1Ω);
- 一次舱与二次舱之间的接地网通过 2 条以上接地干线连接,形成等电位体,避免跨步电压或电位差产生的电磁干扰。
五、测试与验证:确保抗干扰效果达标
措施实施后需通过专业测试验证有效性,关键指标如下:
- 电磁环境测试:用频谱分析仪在二次舱内测试电磁场强度,10kHz-1GHz 频段内场强需≤10V/m(敏感设备区域≤5V/m);
- 设备抗干扰测试:模拟一次设备正常运行及故障状态(如开关操作、短路),测试二次设备的误动率、数据采集精度(误差需≤0.5%);
- 接地电阻测试:一次 / 二次舱接地网接地电阻≤1Ω,设备接地引线电阻≤1mΩ。
总结
解决二次设备舱与一次设备舱的电磁辐射干扰问题,需采用 “空间隔离 + 屏蔽阻断 + 源头抑制 + 接地优化” 的综合方案。核心逻辑是:通过布局规避减少辐射耦合,通过强化屏蔽阻断侵入路径,通过设备选型与接地控制源头辐射,最终结合测试验证确保二次设备在强电磁环境下稳定运行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场地条件、设备类型及电压等级灵活调整方案,优先满足 “安全距离 + 强化屏蔽” 的基础要求,再辅以接地与设备优化,实现系统性抗干扰。
编辑
分享
有哪些具体的标准和规范可用于设计二次设备预制舱的电磁屏蔽?
如何验证二次设备舱电磁屏蔽设计的有效性?
除了屏蔽措施,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电磁辐射干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