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制舱内辅助设施是保障舱体安全运行、设备稳定工作及运维便利性的关键,其配置需结合舱体功能(如变电站舱、数据中心舱)、环境条件(户外 / 户内、气候区)及运维需求综合设计,具体要求如下:
一、环境控制设施
1. 温控系统
- 空调设备:根据舱内设备发热量(如 10kV 预制舱通常需 3P 及以上工业空调)选择制冷量,支持温度自动调节(设定范围 15~30℃,精度 ±2℃),具备断电记忆功能;户外高温地区需加装辅助散热风扇(风量≥500m³/h),低温地区配置电加热装置(功率匹配舱体体积,加热温度≤35℃)。
- 通风系统:自然通风口开设于舱体顶部或侧部,加装防雨百叶与防尘网(防护等级≥IP54);密闭舱体需设计强制排风系统,排风量按每小时换气 6~8 次计算,与空调联动启停(如温度≥30℃时自动开启排风)。
2. 温湿度监测
- 安装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(精度 ±1℃/±3% RH),采样频率≥1 次 / 分钟,数据实时上传至舱体监控系统;当湿度≥85% RH 时,联动除湿装置(如转轮除湿机,除湿量≥20L/day),避免设备凝露。
二、安全防护设施
1. 消防系统
- 灭火装置:高压设备舱配置手提式干粉灭火器(2~4 具,4kg / 具)或悬挂式七氟丙烷自动灭火装置(灭火浓度≥8%,喷射时间≤10s),与烟雾报警器(响应阈值≤0.15dB/m)联动,触发时自动切断非必要电源并发出声光报警。
- 防火措施:舱内线缆槽、设备间隔采用防火隔板分隔(耐火极限≥1h),穿越舱体的管线孔洞用防火封堵材料(如防火泥、膨胀防火密封胶)密封,舱内禁止使用易燃装饰材料。
2. 安防与联锁
- 门禁系统:配备电子密码锁或刷卡锁(支持 IC 卡 / 密码双重认证),记录开门时间、人员信息并上传至管理平台;高压设备舱需设置防误入联锁(柜门与断路器状态联动,断路器合闸时柜门无法开启)。
- 视频监控:安装高清摄像头(分辨率≥1080P,夜视距离≥10m),覆盖舱内设备区及出入口,录像存储时间≥30 天,支持远程调阅。
三、供配电与照明
1. 辅助电源
- 配置独立辅助电源回路(如 AC220V),为空调、照明、监控等设备供电,采用双回路设计(主电源 + 备用电源,如 UPS 或发电机,续航≥4 小时),确保断电时关键设备不中断运行。
- 电源柜内加装浪涌保护器(SPD,标称放电电流≥20kA),防止雷击或电网波动损坏敏感电子设备(如智能传感器、通信模块)。
2. 照明系统
- 工作照明:采用 LED 灯具(色温 4000K,照度≥200lux),均匀分布于设备操作区上方,控制方式支持就地开关与远程联动(如开门自动开灯)。
- 应急照明:配备蓄电池应急灯(续航≥90 分钟),安装在出入口、通道及重要设备旁,断电时自动切换点亮,灯具表面需有 “应急照明” 标识。
四、线缆与布线辅助设施
- 线缆管理:强电、弱电、信号线分槽敷设(参考 “集中布线” 要求),线槽 / 桥架需做防腐处理(如镀锌),转弯处加装圆角护板;线缆冗余部分盘绕固定(半径≥10 倍线缆直径),避免挤压或拖拽。
- 接地装置:舱体框架、设备外壳、金属线槽通过接地干线(截面积≥50mm² 铜缆)可靠接地,接地电阻≤4Ω;设置专用接地端子排(材质为紫铜,端子数量预留 20% 冗余),方便后期设备接地。
五、运维便利设施
- 操作空间:舱内通道宽度≥0.8m(设备维护侧预留≥1.2m 操作距离),地面铺设防滑绝缘垫(厚度≥3mm,耐电压≥10kV),边角做圆角处理防磕碰。
- 工具与标识:配备专用工具柜(存放绝缘手套、验电器等),舱内张贴设备布局图、操作流程示意图、紧急联系方式;关键设备(如断路器、空调)旁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(如 “高压危险”“禁止合闸”)。
- 排水与清洁:舱体底部设置排水孔(直径≥50mm),配可拆卸滤网;潮湿地区加装除湿机排水管道,直接引至舱外排水沟,避免积水。
六、智能监控接口
辅助设施需预留与舱体智能管理系统的通信接口(如 RS485、以太网),支持数据上传:
- 温湿度、空调状态、门禁记录等信息实时监控;
- 异常情况(如温度超标、烟雾报警)自动触发远程通知(短信 / APP 推送);
- 辅助设备运行数据(如空调能耗、照明时长)可统计分析,优化运维效率。
通过科学配置辅助设施,预制舱能实现 “环境可控、安全可防、运维便捷”,为核心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,同时降低现场维护成本。不同场景下可灵活调整配置(如高海拔地区需强化空调散热,沿海地区需提升防腐等级),确保适配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