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辅助控制系统的核心定位
预制舱辅助控制系统是保障舱内核心设备(如电力变压设备、储能电池组、通信模块等)稳定运行的 “智慧管家”,其核心定位是通过自动化监测、精准调控与智能预警,解决预制舱封闭空间内的环境波动、设备状态异常、安全风险隐患等问题,减少人工干预,提升预制舱整体运行可靠性、安全性与节能性。无论是寒冷多雪地区的防雪防冻,还是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散热防潮,辅助控制系统均需作为核心支撑,衔接各功能模块(如暖通、安防、照明等),形成 “监测 - 分析 - 调控 - 反馈” 的闭环管理。
二、辅助控制系统的核心功能目标
(一)环境参数精准调控:维持舱内稳定运行环境
环境波动是影响预制舱设备寿命与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,辅助控制系统需实现对舱内温度、湿度、气压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,确保环境指标符合核心设备运行要求(如电力设备通常要求温度 15-30℃、湿度 40%-60%)。
  1. 温度智能调节:通过部署舱内多点温度传感器(精度 ±0.5℃),实时采集不同区域温度数据。当温度高于阈值时,自动启动空调、排风扇或水冷系统,优先采用变频调节降低能耗;当温度低于阈值(如冬季或寒冷地区),联动电加热装置或保温层伴热系统,避免设备因低温停运或出现 “冷桥” 凝露。同时,需结合舱外气象数据(如降雪、高温),提前预判温度变化,实现 “预判式调控”,减少温度波动幅度。
  1. 湿度动态控制:通过湿度传感器(精度 ±3% RH)监测舱内湿度,当湿度高于阈值时,自动启动除湿机或新风除湿系统,同步关闭可能引入湿气的通风口;当湿度低于阈值(如干燥地区),可联动加湿装置(若设备有需求),防止静电干扰。针对降雪融化期的高湿度风险,需与舱体密封系统联动,监测缝隙处湿度变化,及时启动局部除湿,避免融水渗透引发的湿度异常。
  1. 气压与新风平衡:对于密闭性较强的预制舱(如储能舱),需通过新风系统维持舱内微正压(防止外界灰尘、湿气侵入),辅助控制系统需根据舱内气压传感器数据,自动调节新风量与排风比例,确保气压稳定在 50-100Pa 范围内,同时过滤新风中的粉尘(过滤精度≥PM2.5),避免灰尘堆积影响设备散热。
(二)设备状态实时监测:提前预警故障风险
辅助控制系统需覆盖预制舱内所有辅助设备(如暖通设备、照明、排水泵、除雪装置等)及核心设备的关键状态参数,实现 “全时段、无死角” 监测,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连锁问题。
  1. 辅助设备状态监测:实时采集空调、除湿机、电加热带、除雪刮板、排水泵等设备的运行参数(如电流、电压、运行时长、故障代码),当设备出现过载、停机、异常噪音等情况时,立即触发本地声光报警与远程平台推送(如短信、APP 通知),并记录故障时间与原因,便于运维人员快速定位维修。例如,降雪期需重点监测除雪电加热带的通断状态与温度反馈,若加热带失效,立即切换至备用机械除雪装置,防止积雪堆积。
  1. 核心设备状态联动监测:与核心设备(如变压器、电池组)的控制系统联动,采集设备的温度、电压、电流、绝缘电阻等关键参数,当参数超出安全范围时,辅助控制系统需配合核心设备进行应急处理(如启动备用散热设备、切断非必要负载),同时上报运维平台。例如,储能电池组温度过高时,除启动空调降温外,还需打开应急排风通道,确保热量快速排出。
  1. 结构安全监测:针对预制舱的结构稳定性,部署振动传感器(监测设备运行振动或外界冲击)、舱顶荷载传感器(监测积雪或杂物堆积重量)、缝隙湿度传感器(监测融水渗透),当舱顶荷载超过 2.5kN/m²(参考防雪设计荷载)或缝隙湿度异常升高时,立即触发预警,提醒运维人员清理积雪或修补密封缝隙,防止结构损坏。
(三)安全防护主动防控:杜绝安全事故发生
预制舱作为电力、储能等关键领域的载体,安全防护是辅助控制系统的核心目标之一,需覆盖防火、防水、防触电、防非法入侵等场景,实现 “主动防控、快速响应”。
  1. 防火防爆防控:舱内安装烟雾传感器(响应时间≤3s)、温度探测器(监测局部高温)与可燃气体传感器(针对储能舱等有气体泄漏风险的场景),当检测到火情或可燃气体超标时,立即切断舱内非必要电源,启动消防系统(如干粉灭火器、气体灭火装置),同时关闭通风口防止火势蔓延,并联动门禁系统打开应急逃生门,通知人员撤离。
  1. 防水防触电防护:监测舱内积水情况(如舱底、天沟),当积水深度超过 50mm 时,自动启动排水泵排水,并关闭舱内低洼区域的电源插座,防止触电事故;同时,监测舱体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(要求≤1Ω),若电阻超标,立即预警,避免因接地不良引发设备漏电。
  1. 防非法入侵防护:舱体门口安装红外人体传感器与门禁系统(如指纹、密码、刷卡),非授权人员靠近或强行闯入时,触发声光报警,并联动舱外监控摄像头录制视频,同时将入侵信息推送至运维平台,确保舱内设备安全。
(四)智能联动与自动化控制:减少人工干预
辅助控制系统需具备 “场景化联动” 能力,根据不同环境条件(如降雪、高温、夜间)自动切换运行模式,实现 “无人值守” 下的稳定运行,降低运维成本。
  1. 场景化模式自动切换:预设 “降雪模式”“高温模式”“夜间节能模式”“维护模式” 等场景,系统根据舱外气象数据(如降雪量、温度、光照)与运维计划自动切换。例如,降雪模式启动时,自动开启除雪电加热带与天沟伴热带,关闭非必要通风口,同时提高舱内温度设定值(防止舱内凝露);夜间节能模式下,关闭部分照明,降低空调运行功率,仅保留核心设备的监测与保障功能。
  1. 设备间智能联动:不同辅助设备之间实现联动控制,避免单一设备故障影响整体运行。例如,舱内湿度超标时,除启动除湿机外,自动关闭新风系统的进风口,防止外界湿气进入;排水泵故障时,联动打开备用排水通道,并降低空调运行负荷,减少舱内积水来源。
  1. 远程自动化控制:支持运维平台对辅助控制系统的远程操作(如启停设备、调整参数、切换模式),无需人员现场值守。例如,偏远地区的预制舱可通过远程平台提前开启除雪装置,避免降雪后道路结冰影响运维人员到达;同时,系统可根据历史数据自动生成运行计划(如定期启动排水泵清理天沟积水),实现 “预测性维护”。
(五)节能降耗优化运行:降低长期运营成本
在保障稳定运行的前提下,辅助控制系统需通过智能化调控降低能耗,实现 “绿色运行”,这也是长期运营的核心需求之一。
  1. 能耗动态优化:系统记录各设备的能耗数据(如空调用电量、电加热带能耗),结合舱内环境需求与外界气象条件,优化设备运行策略。例如,夏季高温时,优先利用外界低温时段(如夜间)启动空调降温,将舱内温度预降至 20℃,白天减少空调运行时长;冬季利用核心设备运行产生的余热(如变压器散热),降低电加热装置的启动频率。
  1. 冗余设备智能切换:对于关键辅助设备(如空调、排水泵),采用 “一用一备” 配置,系统根据设备运行时长自动切换备用设备,避免单一设备长期运行导致能耗升高或寿命缩短。例如,空调运行满 1000 小时后,自动切换至备用空调,同时对主用空调进行自检维护,确保设备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。
  1. 能耗数据统计与分析:定期生成能耗报表(日、周、月),分析各设备的能耗占比与异常能耗点(如某台空调能耗突然升高,可能是滤网堵塞),为运维人员提供节能优化建议(如清理滤网、调整运行参数),长期降低运营成本。
三、辅助控制系统的功能延伸目标
(一)智能化升级:适配智慧运维需求
随着物联网与 AI 技术的发展,辅助控制系统需具备 “自学习、自优化” 能力,例如通过 AI 算法分析历史环境数据与设备运行数据,自动调整温度、湿度的设定阈值(如根据季节变化优化空调启动温度),或预判设备故障风险(如根据除雪刮板的运行噪音趋势,提前预警机械磨损),实现 “智慧运维”。
(二)兼容性与扩展性:适配多场景需求
辅助控制系统需具备良好的兼容性,可对接不同品牌、不同类型的核心设备与辅助设备(如兼容不同厂家的空调、电池管理系统),同时支持后期功能扩展(如新增光伏供电模块、储能备用电源),满足预制舱在不同场景(如电力变电站、储能电站、通信基站)的个性化需求。
(三)应急保障:应对极端工况
在极端天气(如暴雪、暴雨、停电)或突发故障(如核心设备停机)时,辅助控制系统需启动应急模式,优先保障关键功能(如应急照明、消防系统、备用电源),例如停电时自动切换至备用蓄电池供电,维持监测系统与应急设备运行,直至恢复正常供电,确保预制舱在极端工况下的基本安全。
四、总结

预制舱辅助控制系统的功能目标围绕 “稳定、安全、节能、智能” 四大核心展开,通过环境精准调控保障设备运行条件,通过实时监测提前规避故障风险,通过主动防控杜绝安全事故,通过智能联动降低运维成本,最终为预制舱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全方位支撑。随着预制舱应用场景的拓展(如高海拔、极寒地区),辅助控制系统还需进一步优化功能适配性,结合新技术实现更高效、更可靠的运行管理。

沈阳箱变